
《我的十八洞村》一書中展示的圖片。

《人間正是艷陽天》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的十八洞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探路:產業扶貧十八洞村思考》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准扶貧”,他要求十八洞村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在精准扶貧方針指引下,2019年十八洞村人均年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4668元,大批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陸續回歸家鄉集體創富。十八洞村由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村,變為擁有旅游、勞務、獼猴桃、山泉水、苗繡五大支柱產業的小康村。
聞聽十八洞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家來了,新聞人來了,研究者來了,他們書寫的《人間正是艷陽天: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我的十八洞村》《探路:產業扶貧十八洞村思考》等圖書,讓遙遠的十八洞村在讀者手中變得“近在咫尺”。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精准扶貧對脫貧攻堅這一世界難題具有“點化”作用。而十八洞村的今昔對比,是對精准扶貧的精准詮釋。
讓更多人讀懂鄉村巨變
談及寫作《人間正是艷陽天: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作家彭學明說:“小時候我家境極為貧寒。記得母親因為癱瘓不能下地勞動,父老鄉親輪流來看我母親,安慰我母親,還給我們送吃的,送穿的。黨和政府更是年年給我們家救濟款和救濟糧,我們家的木房子也是黨和政府補貼一萬元修起來的。所以我對黨和政府,對父老鄉親,對精准扶貧政策有著天然的深情。”
“過去的十八洞村常常是一家人幾兄弟合穿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那條好一點的褲子。”如今“不僅個人物質生活富裕,更為重要的是人的思想和精神上的改變。他們那種洋溢在臉上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是發自內心的,那種渾身噴發出來的不再等靠要的激情和干勁是自覺的、自信的”。
“這種變化我應該寫出來,不然我就不是一個稱職的作家,不是一個合格的鄉親。”彭學明說。
其實,關注十八洞村變化的不隻有彭學明。《探路:產業扶貧十八洞村思考》一書是基於對“精准扶貧”的思考。2017年8月,該書作者之一、中央財經大學新聞系主任譚雲明“突發奇想”,想組織一支由該校新聞系學生組成的“產業調研團”,看看精准扶貧提出3年多后,十八洞村的村民生活到底有多大改變。
此行歷時8天,調研團寫就的10萬字調研報告《精准扶貧踏石留痕》,受到主流媒體和不少高校師生的關注和贊譽。2018年暑假,譚雲明決定帶領更多的首都高校學子赴十八洞村調研。
“等我們調研完畢,一種更強烈的沖動時時襲來,那就是把我們所看到、聽到、感悟到的東西總結整理出來。”譚雲明認為,《探路:產業扶貧十八洞村思考》把十八洞村的脫貧模式從理論高度給予總結概括,並向全國乃至世界貧困地區推廣。
記錄世界點贊的脫貧經驗
那麼十八洞村的脫貧模式是怎樣的呢?從《探路:產業扶貧十八洞村思考》一書中可以看到這樣幾個步驟:精准識貧,邁好第一步﹔思想先行,扶貧先扶智﹔發展產業,給扶貧造血﹔基礎設施,扶貧路上的保障。
《探路:產業扶貧十八洞村思考》一書認為,產業開發與運行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從脫貧致富走向振興,不僅僅是讓村民個人富裕起來,更重要的是讓村民擁有自己的產業,通過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后實現振興鄉村的目的。
十八洞村因地制宜、以產業振興鄉村的精准扶貧模式,受到世界有志於擺脫貧困人士的關注。2018年6月2日,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沃拉吉沿著習近平總書記5年前的扶貧路線,來到十八洞村“取經”。
本揚此行在《人間正是艷陽天: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一書中有詳細記錄:“本揚說:看到十八洞村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准扶貧思想,短時間內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脫貧致富,我感到十分高興。你們的省、市(州)、縣、鄉(鎮)、村五級書記抓扶貧,層層抓落實的做法,使我很受啟發。老撾還有很多貧困人口和家庭,十八洞村的扶貧經驗和做法值得老撾學習借鑒。”
“我之所以要特別寫這個章節,是因為本揚之行有力地証明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為世界貢獻出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一智慧結晶和思想光芒,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認同和擁護,被寫進了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副秘書長蓋圖盛贊‘中國是全球減貧典范’,世界糧農組織官員馬文森贊譽‘中國在精准扶貧上取得的經驗對全世界至關重要’。”彭學明說。
把現實樣本變成脫貧讀本
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是需要長久關注的出版選題。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無論是作者還是圖書編輯,都認為十八洞村的偉大實踐,為國內外擺脫貧困提供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可研究、可借鑒的樣本。
廣東人民出版社總編輯鐘永寧認為,《人間正是艷陽天: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作者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及基層扶貧工作者的酸甜苦辣,為精准扶貧研究提供了鮮活素材。
“我是帶著使命感來做這本書的。”《我的十八洞村》責任編輯吳向紅告訴記者,“我陪著作者在十八洞村全程採訪過程中,我們為扶貧工作隊的動人事跡流下過眼淚,為村民積極的生活態度歡笑過,為村民對習近平總書記的真摯感情感動過……我深深體會到,《我的十八洞村》必須如實地反映十八洞村的變化,以變化詮釋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貧重要論述指導下的樣本意義。”
在彭學明看來,十八洞村是“中國精准扶貧村級樣本”。比如由一名黨員或致富能手聯系和帶領5戶群眾的學習互助興思想、生產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鄰裡互助興和諧、綠色互助興家園的基層治理新模式,就適合在全國推廣。
“精准扶貧是我們黨深入民心、深得民心的好政策,是中國轟轟烈烈的偉大建設實踐。作為作家,能趕上這樣一個時代和實踐值得驕傲自豪。”彭學明表示。
合書沉思,2020年的十八洞村又有哪些變化呢?連續5年8次利用假期去十八洞村採訪的彭學明向記者描述:“現在的十八洞村每一條村路都干干淨淨,每一棟房屋都整整潔潔,每一個人都快樂知足。‘三通’‘五改’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都已全面完成升級改造。村級電商服務站、村級金融服務站、村級郵政服務站、村級無線寬帶服務站,都全面落地生根。游客服務中心、感恩坪、精准扶貧首倡地廣場等先后建成,十八洞村正在實施紅色鄉村游擴容提質工程。未來,十八洞村將建成國際減貧交流基地、干部黨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學教育基地“三大基地”。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