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反返贫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脱贫典范 >> 正文
“特色”是精准扶贫的典范
发布人:研究中心     时间:2019年02月13日 20:08   浏览次数:

脱贫路上从来不缺少致富的火花,而是缺少深挖特色、点石成金的发现与坚持。代表通道上火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竹水杯,另一个是红苹果。在多数人看来它们再普通不过了,但背后有一段相似而不凡的故事。(人民日报,3月13日)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红苹果变成了金苹果”......近日,竹水杯和红苹果的脱贫故事刷爆朋友圈。代表们讲述了各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的鲜活实例。在我们满怀信心、踌躇满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竹水杯和红苹果上学到扶贫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换句话说,正因为深挖因地制宜的特色、点石成金的发现与坚持,才使脱贫有出路致富有希望。所谓“特色”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当地的综合态势,找到当地发展致富的“命脉”,遵循客观规律,将扶贫资金、资源用在该“使力”的点上,用在真正能为民带来增收的产业、实业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背景的特色致富路。

“特色”实施精准扶贫,可以让群众的生产技术从量变到质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有特色的脱贫才能激活当地资源,也才能让致富的动力十足。就像赤水村依托竹乡资源、编织工艺,赋予普通杯子以竹文化的传统内涵,深受市场青睐;也像昭通苹果,承续数十年的种植历史,让苹果从一种果品发展成一类产业。要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需要精心甄别,准确定位帮扶对象。 “特色”扶贫实施成功,可以使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在思想上从“要我发展”转变到 “我要发展”的观念上来。

只要树立了“特色”典型,让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效果,老百姓才能看到希望,才能积极配合国家和政府的扶贫工作。

(来自搜狐,2018年3月15日。作者:张睿)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宁德师范学院
制作维护:宁德师范学院网络中心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闽ICP备10024257号
扫一扫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