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返贫风险依然存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打好防返贫保卫战。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防返贫机制,做好精准定位对象、稳定政策、明确职责、思想激励,坚决防范返贫风险,最终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一要做到对象定位精准。明确对象才能提前预警。必须精准定位返贫对象、脱贫对象、边缘对象,才能提前预警,帮扶救助,防范攻坚。巩固脱贫成果,要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测,精准定位对象。要严格完善退出标准和程序,严格按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要求,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防止部分地区出现数字化脱贫和指标化脱贫,做好信息采集、录入工作,通过民户申报、干部走访和相关行业部门排查等方式,事前掌握信息,明确需要帮扶的对象。要做好信息的动态更新工作,以村镇为主体、家庭为单位,采取电话、微信调查为主,实地调研考核为辅的方式,全面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就业就学现状、社会保障状况等,动态更新贫困户的脱贫情况信息,及时发现可能掉队的对象。要做好信息分级处理工作,对所有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并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各贫困户的收入、住房和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比对,精准定位已脱贫户、未脱贫户、新贫困户,当发现可能返贫或致贫对象时,就要提前预警,摸清原因,分类设置精准的防贫办法,坚决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
二要做到政策帮扶精准。政策稳健才能长效脱贫。必须制定具有稳定性、针对性和长效性的政策,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对焦返贫对象,实现脱贫工作巩固提高和长久有效。在已脱贫地区实施的主要政策,要保持政策稳步推行,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做到脱贫工作扎实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做到“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要打好政策组合拳。重点推进地区产业扶贫政策,因地制宜挖掘区域特色产业资源,创新发展地区主导产业,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要推进就业扶贫。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众的劳动素养适应人力市场需求,激发贫困主体活力,使贫困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要做好社会兜底。对于无劳动能力特殊贫困人口,因病、因灾、因伤等问题所造成的致贫、返贫人员,要联合人社、医保等部门,分类设置精准的社会补贴和保险措施,切实做好帮扶工作,实现最低生活保障。
三要做到责任落实精准。明确责任才能真督实干。只有明确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在脱贫工作中的职责,才能针对责任进行奖惩,做到真督实干、真督实抓,有效防范返贫风险。明确责任,加强领导,需要进一步强化“党政一把手负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逐级逐层明确责任、监督落实。各级党政组织要做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下达精确的防返贫指令,发挥其统筹部署、协调兼顾、带头示范、推动工作落实的作用,严格落实政策、指导工作、监督惩戒。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部署,做好对基层工作的定期考察督战,精准对焦出现返贫和致贫的重点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分级防控,切实抓好防返贫工作。基层组织和干部要落实其作为第一线的攻坚责任。要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抓好,将工作目标对焦到户、工作指标实施到点、工作开展落实到细,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要从生产、教育、住房、医疗、道路、电力等一系列具体方面出发,发现短板并及时补救,坚决阻断返贫现象发生,确保各项脱贫指标达标。
四要做到思想动员精准。调动思想才能拔除穷根。思想上有动力,行动上才会有所作为。防返贫要继续注重扶心扶志、扶智扶能,防止民众从“动手干”变回“坐着等”。要做到思想动员精准,就要处理好外部帮扶和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帮扶主体要采取一定的物质资助和精神激励来帮扶贫困主体激发内在的脱贫动力。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和人员支持,帮扶贫困地区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资助和鼓励乡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鼓励他们接受教育后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建设中。要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劳动知识和技能方面给予贫困地区群众指导,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从而获得自信心、尊重感和满足感,激发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走街串访,带动群众主动为本地区脱贫工作建言献策,使群众体会到自己身为脱贫攻坚一分子的重量,自觉承担责任,从而主动地投入到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乡村振兴事业之中。基层干部要组织和开展日常性、生动化、多样化的思想宣传教育活动,讲好地区干部和民众的脱贫故事,使贫困群众拥有脱贫信心、脱贫决心、脱贫毅力。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