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
11月19日下午,以“《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颁布三周年学术座谈会暨当前智库建设中的问题与路径”为主题的理论创新论坛在北京国家智库编辑部举行。来自中央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党政军国家高端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地方智库等专家学者代表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共同回顾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详细解读了“特色”与“新型”,并围绕新时代中国智库自信、智库人才筛选、智库人才评价、智库安全等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了高质量的建议。会议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于今主持。
智库发展关键靠人才。刘益东认为,要破“五唯”和“互联网+代表作”,发掘拔尖人才,让被埋没的拔尖人才胜出,快速提升我国智库实力的新机遇。拔尖人才的代表作应是突破性成果。突破与普通创新是有所区别。仲大军认为,要提高民间智库的认识水平和影响能力。他提出,智库人才必须懂得体制内又懂得体制外,既懂得政府又懂得市场。当前经济类智库人才较多,而外交、军事、民生领域智库人才短缺。
智库发展要处理好三点关系。朱旭峰建议,未来智库实践者以及研究者应重点关注基金会、智库和决策者三者之间关系。陈里详细讲解大数据时代舆情智库建设的挑战和机遇问题,舆情智库建设要做好三个转向,处理好四个关系,并提出当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重大智库课题。
智库发展需要社会关注。徐光裕、任毅先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智库的重视程度,社会智库“超脱”于行政归属,为构建“合纵连横”的新型智库体系创造了条件;要尊重社会智库人才,着力通过点对点式发现和使用智库人才,完善社会智库人才培养发现引进、人才流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渠道;要鼓励发展利益超脱、知识跨界、视野融合的智库类型、智库人才和智库氛围,真正做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为抓住中国特色制度成熟化、定型化的历史窗口期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要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智库资金保障体系,健全以竞争性经费为主体的投入机制。
智库发展要树立“智库安全观”。于今认为,中国智库发展建设不仅获得了中央政府,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可以坚定而自信地认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正在呈现更为正规化、规模化的趋势。然而,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或显性或隐性的冲击甚至颠覆性破坏因素,中国智库概莫能外。所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安全要素,应同步研究改善,要树立“智库安全观”。
刘作奎、彭茂祥、范祚军、吴睿娜、于今先后分享了国际型交流智库、国家知识产权智库、地方高校智库、国务院参事室内参“直通车”以及社会智库的成就,并就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的政策需求和相关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智库发展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为智库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此座谈会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国家智库》编辑部、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