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邳村民过去住的船寮

溪邳村现在的楼房
央视网讯(2015年12月。记者 孔华)28岁当村支书,76岁退休,50年来,刘向禄见证了在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帮助下连家船民逐一上岸、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全过程.
2分钱买一颗糖果,7个兄弟姐妹分着吃,连家船民有多苦,52岁的龚友铃是亲历者。上岸后,他大力发展养殖产业,一年收入十几万,他成为上岸渔民奔小康的代表.
出生在岸上的刘彤是90后,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专职村干,她接过摆脱贫困奔小康的接力棒,要将家乡建设地更美好。
三代人,三种命运,共同见证连家船民的沧桑巨变:昔日上无寸土,下无立锥之地,祖孙三代共一舱的福建宁德溪邳村连家船民,如今全部搬迁上岸,家家户户住进了洋楼别墅,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多年来,福建宁德市始终坚持当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扶贫思路:始终把扶贫当做一项长期艰巨任务,用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久久为功,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谱写了一曲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辉煌篇章--贫困人口从30年前的77.5万人减至如今的14.5万人。
老书记忆苦思甜:12岁之前没有穿过裤子
宁德俗称闽东,由于历史、地理、海防前线等原因,这里曾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一度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被称为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经济断裂带”。1985年,闽东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9.6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3%,其中收入低于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农村贫困人口达77.5万人,约占当时宁德地区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就是最贫困的代表。
溪邳村地处闽东东南沿海的盐田港畔,依山面海,是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行政村。“祖孙三代一条船,捕来鱼虾换糠菜”是解放前常年漂泊在海上渔民的生活写照。“没有土地,没有粮食,没有饭吃,吃青苔,用鱼虾跟山上村民换麦麸、红薯吃,渔家的男孩子12岁之前都没有衣服穿,一家人衣不蔽体,一件稍微好一点的衣服,让上岸卖鱼的兄弟或姐妹穿。”回忆起从前极度贫困的生活,刘向禄红了眼睛。
16岁当乡团支部书记,到28岁被选为村支书,刘向禄见证了连家船民生活巨变的全过程。
1960年,刘向禄一家搬上了岸,由于在岸上讨不了生活,他们又回船上生活了近10年,一家8口挤在一条船上,以“讨小海”(捕鱼)为生,随着儿女逐渐长大,刘向禄决定再次上岸。
“如果不搬上岸,渔民的孩子没有学上,永远都不会富裕。”刘向禄说,溪邳村(当时称溪邳乡)解放初期1000多人口,均为文盲,“竹篙当一字,人人不识丁”。1956年,政府拨款3300元,在陆地上建了两座总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双层土木房屋,溪邳村才开始“生根发芽”,溪邳渔民第一次在陆地上有了自己真正的家(当时仅有6户搬上岸)。这400平米土木房里有一间教室,溪邳村有了第一个乡村教师,溪邳村的孩子从此有了学上。到现在,溪邳村已经走出150多位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刘向禄的8个子女全部考取中专、大专、本科,都在国家、省市机关工作。去年退休的刘向禄每月有2700元退休金,老人说,怎么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如今,溪邳村还剩19户贫困户,退休但还没卸职的老书记刘向禄说,一定要提前3年帮扶他们脱贫致富。为此,村里实施“五业并举”:大力发展养殖业、海上运输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富余劳动力广泛就业,让脱贫的渔民过上小康生活,贫困人口一起奔小康。
龚友铃:政府贷款规模养殖大黄鱼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宁德被誉为大黄鱼之乡,溪邳村拥有天然良港,水产丰富,从前小打小闹、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穷在农上”;上岸后,渔民采用新技术大规模养殖海产,逐渐摆脱贫困,“富在农上”。
52岁的龚友铃已经养殖大黄鱼18年。
“1997年开始养殖大黄鱼,当时只有20个网箱,现在有150个网箱了。每年投入都在100多万元,收成好的话,一年十几万没有问题。”从亲朋好友各处借来2000元走上大黄鱼养殖的路子,到现在每年100多万元的投资,龚友铃说,养殖规模变大靠的是金融扶持政策。2010年,在有关部门帮扶下,他顺利贷款10万元,一年利息只有5000多元;次年,还了本息后,他还可以继续贷款,而且银行授信增加。就这样,龚友铃的网箱数量逐年增加,只要不碰到大的台风,收益也在不停增加。
“从前我们兄弟姐妹7个加上爷爷奶奶、父母亲,十几个人挤在一条4米宽、6米长的船上,遇到台风,一家人抱在一起流眼泪。我爸爸用2分钱买颗糖果回来,我们兄弟姐妹7个人分着吃。”龚友铃说,现在4个兄弟们都在岸上盖洋楼,再也不愁吃喝了。
如今,溪邳村全村网箱养鱼3380箱、挂养牡蛎3350亩、滩涂养殖600亩、海带养殖186亩、龙须菜养殖1500亩、池塘养殖400亩。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通过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海上运输,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如今,溪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溪邳村社会总产值达9922.1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3590元;村财收入增至105万元,相比较于90年代初,实现村民和村财收入“双四番”。全村37至59周岁村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全体村民的医疗保险、村小学学生寄宿费和生活费、村敬老院供养五保户不足的费用等全由村财出资、补贴。
刘彤:接过脱贫致富接力棒
翻开溪邳村村史,不难发现,他们摆脱贫困跟搬迁上岸历程紧紧联系在一起:1956年,第一批(6户)连家船民上岸定居,此后20多年,溪邳船民填滩造地,零星上岸,建成一批“石头房”,定居146户612人,“溪邳村”有了雏形,但上岸的进程依然十分缓慢,生活仍十分艰苦,有人不得不返回船上讨生活;至90年代末,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造福工程”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政府免费提供土地,负责路、电、水、通讯、广播电视信号等“五通”工作,同时对上岸建房村民实行资金补助,短短几年,相继建成“溪邳渔民新村”和鲜艳澳、里澳、虎头鼻、斗门头、塘堘头等5个连家船民安置点,新建房屋258幢,1028间,面积达1.54万平方米,解决了349户1425人的上岸定居问题。截至2013年,最后137户渔民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民从此彻底告别“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生活。
如今,很多渔民家的孩子不再有渔船上讨生活的经历,他们已经习惯在陆上的生活。
刘彤1990年出生时,全家已经从渔船搬上岸。
小时候他们一家人还跟爷爷奶奶一起挤在一间石头房,现在她家的房子马上要建第三层了,180平米的“海景房”羡煞不少城里人。2010年,刘彤从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村里工作,成为一名专职村干。既要负责村史档案整理、文书工作,还要做好党建、团妇工作,每个月有近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对刘彤来说,“并不少,已经很好了。我最近听说,省里开会了,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干会有专门的福利照顾政策,我感觉前景很好,党和国家的政策一定会照顾到我们。”
看到老书记刘向禄多年为发展村经济呕心沥血的努力,刘彤说她会接下老一辈的接力棒,服务好上岸渔民,建设好新渔村。村里已有规划:到2020年,实现全村社会总产值2亿元,人均纯收入27188元,村财收入200万元,将溪邳村打造成为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精神更文明、生活更幸福的社会主义新渔村。
溪邳村连家船民集体搬迁上岸,只是宁德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宁德贫困面大幅下降,顺利摘掉了“连片贫困地区”的帽子,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现行标准的贫困低收入人口14.5万人(截至2014年),其中国定贫困线以下11.3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4.26%;预计,今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0多元,增幅连续5年居福建省全列。
沧桑巨变,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已经让昔日的贫困逐渐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新宁德。